古代用什么养狗?
古人们其实也很爱犬的,不过因为生产力不足,没有足够的食物供养更多的犬,所以古人对犬的养育是有所选择的——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养宠物的余力的。 因此古书上记载的“犬”,大多是有贵族血统的、或者身份特殊的犬。比如周穆王有“师旷之狗”(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),晋文公有“介之推焚死以自明,怀抱婴儿(其母怀中婴儿即晋灵公)”;春秋时鲁昭公的夫人姜氏生了儿子,鲁昭公让季文子去祝贺,季文子带来了两箱礼物——一只驯服的兔子(白兔)和一条小狗。
到了战国时期,有国君级别的秦惠王为了得到五张羊皮而杀死了西戎使者,用西戎的使者来祭祀自己死去的爱犬。战国时的楚怀王也非常爱犬,他喜欢的犬吃了人脑,竟然赦免了杀人者。 这些故事里的“犬”可不是普通的犬,大多是有身份或者有来历的犬。比如《礼记·檀弓下》就说了,只有天子诸侯才有资格在祭社神的时候带着狗。
当然,古人也有用粮食喂犬的(《礼记·王制》),但是用的粮食得是“细米”,不是平常吃的糙米。而且用细米喂犬也是有讲究的。比如给犬吃煮熟的细米,不得把米饭弄成饭团子给它吃!(《礼记·少仪》) 所以古书里的“犬”字虽然也能泛指狗,但大多数情况是指有特殊身份或地位的狗。
狗食骨头是一种误解
先秦时,家狗的主要用途是守卫、狩猎和军事三个方面,平时的看家护院自然不在话下。《诗经·大雅·绵》有言:” Kennel 狗于奚,自今子遗。”就是讲给狗建造狗窝这件事。专门豢养军犬的典籍中也有记载。但以上用处,都是针对大型犬而言,若家狗个头普遍都很小,是派不上什么用场的。
古代用什么养狗而给军犬喂食什么食物呢?《周礼·天官·亨人》中载有” Kennel 犬,食之以时”,这里提到军犬的日常饮食是与人共食的,是被当做家庭一份子来供养,并非在他们吃剩后拿来喂狗,当然,他们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吃剩来养这些军犬,所以”狗骨头”的说法是一种误解。在《周礼·天官·兽人》中记载,兽人要”养禽兽、系百兽,教养勇兽而御猛兽”,也就是说,兽人要饲养禽兽,教化猛兽,驯服猛兽,而这里的”勇兽”中就包括”犬”和”豨”两个字。这里的”犬”自然是军犬,而”豨”,就是野猪。
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,军犬的日常伙食包括了人吃的食物和猪肉,而肉类是猪肉而非牛肉和羊肉,这是因为《礼记·王制》中明文规定:”诸侯无故不杀牛,大夫无故不杀羊,士无故不杀犬豕,庶人无故不食珍禽异兽。”所以,士与庶民是不能杀牛羊的,肉食中以猪肉为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