猫什么情况排弓形虫?
“弓形虫”这个名字听起来似乎很陌生,但说到“寄生虫”想必大家一定不会陌生。 所谓“寄生虫”,就是需要寄生在别的地方才可能完成其生活周期的生物。而弓形虫正好是一种寄生虫,而且属于寄生虫里的“狠角色”——一种专性细胞内寄生虫。 “专性”就是说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,必须依靠宿主(即动物)才能生存;“细胞内寄生虫”指它的幼虫只能在细胞内发育成较大的成虫。 也就是说弓形虫不可能靠外在的力量存活下来,一旦离开了宿主,无论外界条件如何适宜,它就是一堆没有生命的细菌。
既然弓形虫这么喜欢动物,那它又是怎样“绑架”动物的生理系统从而实现自己繁殖目的的呢? 原来,当弓形虫初次进入到动物体内时,它只能以菌体形态存在于血液或是肠腔中。为了能在肠道内存活并继续繁殖,它会试图入侵肠道内的上皮细胞,并通过刺激肠黏膜来诱发急性炎症反应。
此时,宿主会通过增加血流量和分泌抗体等方式来清除异物,然而这些努力往往无功而返——因为弓形虫能诱导宿主免疫系统的抑制因子产生,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。 在成功躲避了宿主的防御机制后,弓形虫开始执行它真正的任务:增殖。由于它只能以细胞内寄生的方式发育,所以又不得不依赖宿主提供的营养物质来合成自身结构物质、提供能量来源。随着体内的感染数量越来越多,被寄生的细胞因感染而死亡的数目也在不断增加。
虽然弓形虫在细胞内受到限制,但其代谢产物可以经胞吐作用释放出来,从而对邻近的细胞产生危害。如果这些有害的代谢产物能被及时清除,或者感染的细胞能够保持正常的生命活动,那么弓形虫就不能造成严重的损害。否则的话,被感染的细胞就会因中毒而出现病变甚至死亡,同时释放出更多的有害物质,加重病情。
当然,身体对于外来物质的清除并不是毫无作为的,尤其对于体积较小、结构简单的病原体而言,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能力是可以做到清除病毒的。 但是,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。免疫细胞识别和清除病毒的同时,也会误伤体内的正常细胞,适当保护正常组织,对免疫功能亢进的调节是至关重要的。